婚姻存续期间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股权收益,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发布时间:2025-04-03

民法典婚姻财产核心条款

我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第1062条至1064条系统规定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归属的核心规则。其中,夫妻共同财产的法定范围明确包含工资、奖金、劳务报酬以及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而个人财产则涵盖婚前取得财产、人身损害赔偿及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仅归一方的财产。值得关注的是,第1062条第二款特别强调“投资收益”的共有属性,但未直接界定以个人财产投资所获收益的归属标准,这为司法实践中结合共同生活贡献财产来源进行个案裁量预留了空间。同时,第1065条允许夫妻通过书面协议对财产归属进行约定,体现了法律对意思自治的尊重,但该条款的适用需与婚姻关系本质属性相协调。

共同生活贡献度评估

在认定股权收益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时,共同生活贡献的评估往往成为关键切入点。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立法精神,即便投资本金来源于一方个人财产,若婚姻存续期间另一方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提供家庭后勤保障或协助管理财务等方式对财产增值产生实质影响,则可能被认定为存在共同贡献。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会综合考察夫妻双方在家庭分工、子女抚养、债务承担等方面的投入程度,并结合投资行为与家庭生活的关联性进行量化分析。例如,若配偶长期承担家庭开支以支持对方专注投资经营,其隐性贡献可能被纳入收益分配的考量范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类评估需以财产来源的清晰界定为前提,同时兼顾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协作的实际效果。

股权收益归属认定标准

依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第1062条及司法解释,股权收益的归属认定需综合考量共同生活贡献财产来源及双方约定等多重因素。若投资收益来源于一方婚前或婚后明确约定的个人财产,且未动用夫妻共同财产或共同劳动进行管理增值,原则上视为个人财产权益的自然延伸。反之,若投资行为依托于家庭共同资源(如共同资金支持、配偶参与经营决策),或收益形成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共同生活贡献(如家务劳动对投资活动的间接支持),则该收益可能被纳入共同财产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司法实践中常通过审查投资本金性质、收益形成时间、管理行为与家庭分工的关联性等要素,判断收益与婚姻共同体的实质联系。

财产来源与收益分割原则

在婚姻财产分割中,财产来源是界定权益归属的基础性要素。根据《民法典》第1062条与第1063条的规定,夫妻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产生的股权收益是否属于共同财产,需结合财产原始归属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管理行为综合判断。若投资收益源于婚前或受赠、继承等明确归属个人的财产,原则上仍属个人所有;但若另一方对财产增值存在共同生活贡献(如参与企业管理、承担家庭事务以支持投资活动),则可能依据公平原则对收益进行分割。此外,司法实践中常通过考察财产来源与婚姻协作的关联性,例如资金投入时间、经营风险承担及家庭资源整合等因素,确定收益是否具备“共同劳动成果”属性,从而影响最终分割比例。

司法实践中的判定逻辑

在婚姻存续期间个人财产投资所获股权收益的归属认定中,法院通常以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第1062条为基础,结合个案事实进行动态权衡。审判逻辑聚焦于三个维度:其一,财产来源的独立性是否持续存在,例如投资本金是否与婚后共同财产发生混同;其二,共同生活贡献的显性化程度,包括非持股方是否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或提供家庭劳动支持;其三,双方是否存在关于收益归属的书面协议。例如,若投资行为涉及重大共同生活贡献(如配偶协助拓展客户资源),即便本金为个人财产,其增值部分可能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显示,法院对“被动增值”与“主动增值”的区分标准趋于严格,要求主张个人财产权益的一方需举证证明收益与婚姻协力无实质关联。

个人财产投资法律边界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对个人财产夫妻共同财产的划分提供了基本框架,但在投资行为的法律边界认定上仍存在实践难点。根据第1063条,婚前财产或婚后明确归属个人的财产属于个人财产范畴,但该条款同时明确“投资收益”原则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值得注意的是,司法实践中对“投资行为”的界定直接影响法律边界的判断——若投资行为完全依赖个人财产且未动用共同财产或配偶贡献,其收益可能被认定为个人财产的自然增值;反之,若投资过程中存在共同财产混同、配偶参与经营或对家庭生活产生实质性影响,则可能突破个人财产的法律边界。例如,使用婚前存款购买股权但由配偶参与企业决策的情形,法院可能结合共同生活贡献程度重新划定收益归属。

双方约定对收益的影响

在婚姻财产归属的认定中,夫妻双方约定作为意思自治的体现,对股权收益的分配具有优先效力。根据《民法典》第1065条,夫妻可通过书面协议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属进行明确约定,包括个人财产投资产生的收益。若双方在婚前或婚内以书面形式约定该收益归一方所有,且协议内容符合法律关于形式要件与实质要件的要求,司法实践中通常尊重当事人的自主意愿。例如,在投资行为发生前,若双方已就收益归属达成有效协议,即便该收益产生于婚姻存续期间,仍可能被排除在共同财产范围之外。需注意的是,约定的合法性需满足不损害第三人利益、不违反公序良俗等基本前提,否则可能被认定为无效或部分无效。此外,即便存在约定,若协议内容未明确涵盖收益类型或表述存在歧义,法院仍可能结合财产来源、贡献度等要素进行综合判定。

结论

在婚姻存续期间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股权收益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需基于《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立法精神与司法实践进行动态权衡。一方面,若该收益的形成与共同生活贡献存在实质性关联(如一方参与公司经营或家庭事务分担),则可能被认定为共同财产;另一方面,若财产来源清晰且收益增值完全依赖市场因素,则倾向于归属个人。法院在裁量时,既需考察财产来源的独立性,亦需评估婚姻关系对收益产生的隐性支持,同时尊重夫妻双方通过协议对财产归属的自主约定。最终判定逻辑始终以公平原则为核心,既要防止婚姻关系异化为财产攫取工具,亦需保障非投资方在家庭协作中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夫妻双方共同出资设立的公司,离婚时如何分割股权?
徐律师 高级律师
擅长争议解决业务,提供全方位的深度法律服务,丰富的办案经验,团队累计服务超500家,诉讼标的额逾50亿元。
法律百科
婚姻财产 家庭债务 子女抚养 婚前协议 家庭暴力 离婚冷静 婚姻无效 家庭赡养 婚姻登记 离婚房产 婚姻过错 离婚赔偿
法律难题 专业解忧
回复及时,响应迅速
咨询即时响应,高效解决法律难题
专业服务,精准解决
资深律师团队,提供定制化法律方案
一对一服务,隐私保障
专属律师对接,严格保护用户隐私
立即咨询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咨询热线: